夜泊感

2019-05-14 诗词网-探索诗鉴赏 http://sc.movesh.com

        地上的银月呢——
        这月夜的圆的湖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以幻想作轻捷的双桨,
        渡到镶着金珠的彼岸吧,
        则那儿如旧地有串串的渔歌
        作欢迎来者之甜曲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老实说,只有芦苇的太息
        在那儿沉寂里添上颤心的沉寂。
        有幽微的歌声一缕么?
        也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喘息罢。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像烈阳掠了幽壑的草木底好梦,
        苛捐掠了辟处的庶民底。
        荒江远野,再是“桃源”吗!

        这首诗给我们的审美感受是复杂的。诗人运用了两组不同的意象,在仿佛黑白版画一样的强烈反差中,美和丑赤裸裸地并置在一起。这种平行性构思,往往能够收到格外强烈的效果。
        “地上的银月呢——/这月夜的圆的湖。以幻想作轻捷的双桨,/渡到镶着金珠的彼岸吧,/则那儿如旧地有串串的渔歌,/作欢迎来者之甜曲。”这是一个美丽澄碧的月夜,月光静静睡在湖面。诗人为这月夜的湖陶醉了,他的眼前出现了幻象。那幻象犹如一双桨橹在摇着,诗人恍惚看到湖的对岸镶着璀璨珍珠的链子在晃动。多么神奇的想象!在这幅美丽的画面里,诗人又加入了声音——串串甜美的渔歌。这使我们联想到柳永词中的意境: “重湖叠??清嘉,有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。羌管弄晴,菱歌泛夜,嬉嬉钓叟莲娃。”(《望海潮》)我们将要认定此诗的境界与柳永的词相去不远了……
        但是,优美的景物突然消失了,“芦苇的太息”这个意象,使我们的心突地一沉。那甜甜的渔歌在哪儿?分明是一声声“无可奈何的喘息”罢了。是诗人在叹气还是谁在叹气?我们仍然不明白,只是感到遗憾。诗人,你为什么忽然煞弦,打破那美好的画面呢?
        最后,诗人亮出了今夜他真实的心境。原来,被苛捐杂税压榨得无法生活的渔民正在痛苦的舱底辗转难眠,诗人怎能去赏玩那一湖月色!至此,我们领会了诗人的用心。原来,上面美丽的景色描绘,是诗人有意“安排”的,是为了与痛苦的心境造成反差和对比。我们不再“遗憾”:在那个黑暗的年代,何处能有“桃源”!?诗人的构思是巧妙的,他用前两节写尽月湖之美,不在任何地方加入暗示;而后两节,则另开境界,写尽渔人痛苦。这两条线是平行的,没有递进关系,正是这种平行性构思和不相容透视,使此诗的容量增大,自然的美和社会的丑都揭示无遗。
今日更新
  • [2019-05-15]
今日推荐